對大多數人來說,2008年8月18日只是日曆上一個普通的日期而已。
“When we reached there on August 19,
we didn’t know what to do because most
of the villagers were still stuck inside.
We took a truck full of supplies
but there was no one there to receive it.
By the second day, the army had reached
and we worked with the Indian Army
(to conduct rescue operations).”
但對比哈爾邦的大部分人而言,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在那一天有350萬人因洪災失去了家園、親人和土地。
尼廷是在當地從事救援工作的生活的藝術的其中一位義工,他回憶道:「 8月19日剛到達當地時我們不知所措,因為大多數村民仍被困在裏面。我們運來了滿卡車的物資,卻無人來領取。第二天軍隊終於抵達,並展開了救援工作。我們每天與印度軍隊通力工作,共救出75-100人。」尼廷解釋說:「當初沒有救出更多人是因為只有四、五艘船可以進去,我們背著救災物資,如食品和其他物資包括火炬等,這些物資是必備不可丟棄的。」
營救、重建、恢復
每天他們搭船單程行駛40公里實施救援,但在下午他們不得不停止搜救行動。因為船上沒有任何的探照燈設備,如果在太陽下山前他們不出來,連救援人員也會被困在裏面。
Though the work was intense and volunteers
sometimes worked for 20 hours a day,
the biggest strength of the
camp was the medical work they did.
They treated 500-800 people every day!
不久,那些被救出的受災居民需要一個棲身之所。尼廷和其他生活的藝術的義工成立了救災營地,從原先的10,000人升至18,000人。尼廷解釋道:「因為當時情況非常混亂,我們用文本記錄的方式給每個家庭安排棚屋位置,並相應地分發食物和其他物資。當時一切都處於混沌狀態,所以為保護分發者我們弄了個邊界,並確保救援物資是平均分配的。」
義工每天的工作量有時高達20小時,非常繁重、緊張。救災營地最傑出的貢獻是他們的醫療工作。尼廷說: 「我們每天要接待500-800人。在我們的營地45天內出生了22個孩子,而且沒有一個是護士來接生的。我們只有我、一個醫生和另一個人。此外我們保持營地的清潔,並在外面搭建了臨時廁所。因飲用了不淨的水,多數人肚子都不舒服,所以我們帶來了淨水機。對於洪災後的失眠問題,我們教授淨化呼吸和唱誦來幫忙他們。」
創傷救濟中心帶來力量
噶內飾,是另一位生活的藝術的義工,他整整9個月都待在災區。他說道:「45天後,義工的重點工作放在創傷救濟中心上,我目睹這麼嚴重的災情後,幾乎不知道該做什麼。我們從靜心和唱誦開始著手,事實證明這兩者真的能提起人們的心情。我們在村莊為11萬村民組織了「青年領袖營」和「風水聲講習班」。
9月25日,古儒吉大師走訪了比哈爾邦受災地區Purnia和Madhepur,慰問倖存者,視察生活的藝術的救災行動。古儒吉大師為了能與災民互動,在及膝的水中徒步行走了三公里。
古儒吉大師稍後對從周邊50個村莊趕來的10,000人,發表了演說。他說:「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要善用待在救災營地的時間。因為等待洪水退去到恢復家園還需很長的時間,可運用這段時間學習新的技能。」
在救濟中心待了45天後,村民們離開營地回到自己的村莊,他們離開時滿懷一顆堅定的心和重建美好未來的希望。